“一带一路”与“马歇尔计划”的五点大不同
时间: 2015-06-16 12:00 来源: 作者: 王义桅
“一带一路”与“马歇尔计划”的五点大不同
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针对外国记者提出的“中方如何看待有人将‘一带一路’比作‘马歇尔计划’”的问题,外交部长王毅明确指出:“一带一路”比“马歇尔计划”既古老得多,又年轻得多,两者不可同日而语。
将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与“马歇尔计划”进行认真分析对比,不难发现二者存在根本差异。
首先,时代背景不同。美国推出“马歇尔计划”是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,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,是经济上的“杜鲁门主义”,是为最终实现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,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。
“一带一路”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。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,“一带一路”是开放的、包容的,它继承和弘扬了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”的丝路精神,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、地区组织积极参与;作为国际合作倡议,“一带一路”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,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国,将自身的产能优势、技术与资金优势、发展经验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,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的结果。
其次,实施意图不同。“马歇尔计划”通过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,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,同时也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。“马歇尔计划”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,欧洲所有亲苏国家都被排斥在外。
“一带一路”本质上是有关国家共同合作的平台,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,强调“共商、共建、共享”原则。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,提倡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、文化交流,实现共同发展。
再次,参与国构成不同。“马歇尔计划”的参与国包括美国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,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,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排除在外。
“一带一路”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,并拓展、延伸到其他国家,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,也有发达国家。这一合作倡议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,推动各类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整合,开创南南合作、区域合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。
第四,具体内容不同。“马歇尔计划”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、货币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。其结果是美国获得大量对欧出口,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,推动建立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。此外,“马歇尔计划”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、放弃“国有化”计划等较强冷战色彩的内容。
与“马歇尔计划”的单方面输出不同,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、共商项目投资、共建基础设施、共享合作成果,内容包括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“五通”,比“马歇尔计划”内涵丰富得多。
最后,实施方式不同。受援国接受美国包括金融、技术、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。“马歇尔计划”依靠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,通过对西欧各国提供援助,快速实现受援国的经济重建,体现了“美国—西欧诸国”的一对多援助形式。
“一带一路”是由中国发起倡议、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。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,共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,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。“一带一路”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、规划、标准、技术的对接,旨在将中国的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,谋求不同种族、信仰、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
时至今日,冷战早已结束。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、零和博弈的旧框框,顺应了和平、发展、合作、共赢的新潮流,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越了“马歇尔计划”。将“一带一路”比作中国版“马歇尔计划”,是没有历史和事实依据的。
作者:王义桅,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、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。